信用卡代还
POS机咨询微信号:pospay12 或QQ:506968290
pos机商城(http://www.pospay38.com/)讯:
今年以来,受疫情在多地蔓延和社会经济波动的影响,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许多信用卡持有人的还款能力受到压力,还款、议付延期、维权等黑灰色产品有所上升,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一定挑战。
对公众而言,许多犯罪分子打着流通防疫的幌子进行欺诈,或者利用数字人民币热点骗取资金。编辑梳理了近期与信用卡相关的风险案例,包括信用卡还款、积分兑现、信息盗窃等,为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为广大消费者敲响警钟。
信用卡代还
在疫情期间,如果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字“过期信用卡”,将出现许多包含“债务谈判”、“债务处理”、“代表还款”字样的用户ID。一些持卡人极易被此类内容吸引,以解决逾期问题。
据《华夏时报》报道,“信用卡还款”业务通常要求客户下载应用程序,注册后绑定银行卡进行“智能还款”,并“回收”卡中的余额,以便当前账单可以推迟到下个月。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套现。通过取出资金并将其退还给中间人,持卡人将减轻当期逾期付款的压力。
即使短期还款压力得到缓解,代理也不是免费的业务。《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信用卡还款的“中间人”经常向持卡人收取大量手续费,他们需要提前收取一些费用,以防止持卡人“跑掉”。
此外,这种“替代”行为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法律风险。一方面,偿还“中间人”实质上提供金融业务,性质类似于小额贷款,涉嫌在没有相关金融许可证的情况下非法经营;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现代化运营,“中间商”通常需要收集持卡人的个人身份信息,甚至信用卡的核心信息。个人身份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带来欺诈、侵权、盗窃等风险,并给持卡人造成经济损失。
但与此同时,许多银行也开始遏制这一现象。今年上半年,包括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对信用卡还款渠道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升级,主要包括限制非个人还款和发卡安全风险提示。
事实上,自今年4月以来,多家银行已推出保障措施,为受疫情影响、无法及时还款的特殊群体提供支持和担保服务,如延长账单、降低费用、信贷保护等。如果持卡人有困难,应通过正规渠道与银行协商,避免落入信用卡还款陷阱。
除上述“代理还款”现象外,还存在以“信用卡还款”为名的各类欺诈案件。一是以“帮助他人偿还信用卡债务”为借口,诱使用户参与“兼职工作”。当用户开始接受“替他人支付信用卡”的任务时,犯罪分子首先会按约定支付本金和报酬,骗取信任,让用户放松警惕,增加投资。在获得充分信任后,骗子将以各种借口拒绝支付本金和报酬。二是以“信用卡还款”为名进行非法洗钱。犯罪分子要求用户提供信用卡信息,先帮他们还款,然后用对方的信用卡“洗钱”。
积分倒卖
作为银行为信用卡持有人提供的重要利益之一,积分一直受到“羊毛党”的高度“关注”。最近,一些“羊毛党”化身为中间商,打着流动资金和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口号,回收持卡人手中的信用卡积分,帮助持卡人将所有信用卡积分转换为现金,以获取利息保证金。
据《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展,大多数信用卡积分兑现操作模式都是先通过银行兑换相应的虚拟权益商品,然后信用卡中间人将商品兑换成现金并返还给持卡人。不同的银行信用卡有不同的可兑换金额。
就连“羊毛党”也走得更远,通过层层招募代理赚取中间差价。对于相同数量的积分,不同级别的“代理”可以交换的价格存在差异。面对新客户,“代理商”可以随意报价,然后赚取差价,只需定期支付一定数额的会员费。
然而,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和盗窃的风险也隐藏在这些积分的兑现背后。在销售点时,持卡人通常向“代理人”提供私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号码和密码。上述信息存在被非法使用的可能性,这增加了交易风险。
信用卡信息窃取
犯罪分子采取各种措施窃取信用卡信息。一种是利用各种专业工具读取用户的信用卡信息,并在出纳和结账等场合收集大量信息。以这种方式收集的信息可能被用于伪造具有交易功能的信用卡。消费者在超市、商场、餐馆、酒店等场所刷卡时,应注意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视线,并注意对方刷卡时是否有可疑行为。
第二类是“非法短信嗅探”,这仍然值得关注。据《北京商报》报道,今年上半年,此类案件在全国许多地方频繁发生,北京市公安局也收到了群众举报。一些受害者说,他们早上醒来后发现,他们的手机在半夜收到许多验证码和银行借记信息,网上银行应用程序的登录帐号和密码被篡改,造成财产损失。
在此类犯罪行为中,犯罪分子通过“移动网络干扰+短信嗅探”的手段实时获取用户手机短信的内容,并实施网络欺诈、盗窃支付等。除了非法登录用户账户外,犯罪分子还采取了更恶劣的措施。由于对各种银行应用的防范相对谨慎,犯罪分子从其他应用截获用户身份证、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批量登录其他网站,这通常被称为“数据库冲突”。一旦打击成功,受害者将遭受超过一两个账户的痛苦。
此外,还有犯罪分子以各种名义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今年6月,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防止欺诈使用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名义实施“退款和退款”欺诈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以“官方退款”、“退款和退款”名义进行的欺诈同时,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警惕非法分子获取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
仿冒贷款软件
在数字货币热潮中,犯罪分子乘机伪造与官方应用界面高度相似的“山寨”贷款软件,获取银行高信用卡额度的脚本,吸引用户进入游戏,欺骗用户充值,然后以应用程序正在升级并与主要支付平台对接为理由暂停应用程序的运行,冻结资金,并将用户拖入欺诈陷阱。
一个叫做数字信贷的应用程序非常活跃。李(化名)告诉记者, “不久前,我接触到了数字信用应用。销售人员告诉我,这是国家发行的数字货币,相当于一张虚拟信用卡。注册激活后,有一个信用额度可以提取和消费。我相信,所以我提交了身份证、姓名、电话号码、银行卡号等信息,然后花了500元激活账户,但现在我发现收费的资金无法提取,并且总激活限额无法使用。“(来源:北京商报)
央行已发出风险警告,数字人民币将不会要求消费者在数字人民币应用程序和银行应用程序之外提供注册账号、密码和支付密码等身份验证信息;我们应该警惕假冒应用程序和假冒银行信息,不要访问或回复假冒网站、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以避免感染病毒或信息泄露。
除了“山寨”数字人民币应用程序之外,各种模仿或伪装成银行应用程序的假冒应用程序也需要警惕。如果需要贷款,消费者应确定正规金融机构,选择合规产品进行业务处理,不要盲目听取自称“银行客户服务”、“销售”等非专业人士的意见。
案例聚焦
“代理维权”乱象
自今年年初以来,许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针对“代理投诉”和“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等所谓的“代理维权”行为发出了风险警告。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帮助债务人“逃废债务”而衍生出的一种黑灰色产业。一些组织或个人以咨询公司的名义,冒充法律工作者,骗取债务人的信任,鼓励或替代债务人伪造虚假证据,并向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提出恶意投诉。
据《经济日报》报道,一些债务人轻信“代理维权”,采取纠缠、走访等极端行动,达到“逃废债”的目的,在业内被称为“债务麻烦”。这种行为不仅切断了债务人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且扰乱了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秩序。
事实上,在所谓的“权利保护”过程中,债务人正在被“代理权利保护”组织攫取。一方面,在债务人提供银行卡、身份证等重要个人信息后,黑白组织将这些信息出售给“有需要”的机构,有的甚至擅自用于小额贷款,牟取非法利润。另一方面,“代理维权”组织在向债务人收取高额代理费后,转身以债务人向金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为把柄,逐步欺骗甚至勒索、胁迫债务人购买其金融产品,最终使债务人落入陷阱。
2022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类黑白产品的上涨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与信用卡行业密切相关。无论是从监管层面还是银行信用卡中心的行动来看,严厉打击非法还款、套现和点套利行为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睁大眼睛,以避免落入犯罪分子的陷阱。